第八章 绿色低碳,守住美好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3-06-02 本文被阅读次数:16575次  【字号: 【打印】 【关闭】 

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市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一)健全污染防治体制机制

实行零容忍的环境保护制度和严格的环境保护问责制。加快环评审批改革,对涉及环保要求的项目严格市场准入。严格落实区域环评和规划环评要求,明确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强化规范和综合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推动环境监测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建立减排市场机制,通过绿色信贷、环境保险、节能减排的补偿性和约束性税收政策等实现减排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大“气十条”实施力度,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构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有力有序推动重点企业退城进园,保持“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推进工业减排深度治理,大力开展VOCs深度治理工作,涉及企业全部通过治理降低VOCs排放量。加快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升治理科技力度和新技术应用,完善科学预警、科学分析、分表计电、在线监控,精准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加强扬尘治理,严格落实“扬尘治理18条”“六个百分百”和“两个全覆盖”。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加强扬尘治理工作督促检查。集中开展裸露土地整治专项行动,实施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裸露土地整治长效机制,彻底解决裸露土地扬尘污染问题。抓实抓紧抓好施工工地扬尘治理工作各项任务。

(三)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严格执行“河长制+检察长制”“湾长制”。深入实施戴河、小汤河和小潮河综合治理工程,持续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推进河流断面达标等专项行动,改善水质。改造提升区内污水处理厂,达到地表类Ⅳ类并推动中水回用。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完善配套管网,鼓励企业、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控制雨水污染。加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污水全部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提升河流水质,确保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稳定达标。建立水环境监测预警服务机制。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建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四)深化土壤污染防治

实施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净土行动”,加强对土壤的调查和改良,深化土壤污染综合防治,规范危险废物管理,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理和生态修复。

专栏12 生态环境重点项目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VOCS产业园区项目。秦皇岛晶科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利用海产品加工副产物生产多功能土壤修复剂/调理剂项目。博怡粉煤灰资源利用项目。

二、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一)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支撑

按照我国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制定开发区碳排放达峰实施意见、行动方案和配套政策。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投融资、财税、价格、土地等政策体系。全面落实清理现行法规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强化指标约束和结果运用。

(二)加快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和循环服务业经济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加强生活、建筑、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处置,提升鹏祥环境有限公司产能利用率,提高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水平,推行废物源头减量化。鼓励企业建筑向空中发展,向地下发展,适度提高建筑容积率,提高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推动产业集聚区开展集中供热、共同治污、资源循环利用、共用基础设施、产业补链等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

(三)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标

依法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应用,促进源头减量。严格监控企业偷排乱排、未达标排放,严格依法治理环保违法行为。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建立重点排污单位覆盖面广的可视化监控系统,确保所有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建立工业园区、重点风险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工业园区、重点风险企业应急预案管理。推进重大装备、粮油食品精深加工等行业工艺技术装备绿色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支持发展电动汽车、太阳能屋顶发电站、可持续建筑等节能环保产业。

(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根据功能分区和生态专项规划要求,明确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开发建设中适度保持原有山体水系,让山坡、河流掩映在新城之间,规划建设湿地公园、绿地公园等公共绿地,留足道路两厢退让距离,打造道路沿线绿树成荫、四季花开的园区景观带。实施城市增绿扩绿工程,规划布局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有序推进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等建设。加强城市道路的绿化改造,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态景观,强化公共场所和建筑物周边的绿化配套,推行建筑物立体绿化,扩大城市绿色空间。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为引领,以重点项目为依托,打造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确保生态工程的连续性、整体性,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精品新城。推进戴河生态园二期建设,大力推进建设口袋公园,建成以公园为依托,以河渠为纽带,以广场为结点,街心游园、城市雕塑、建筑小品点缀其间的园林系统。支持企业绿化、社区绿化、庭院绿化,不断提高新城绿地率。

三、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积极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公众节约资源,培育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推动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选址建设,积极推动中小处理规模的垃圾气化发电等技术试点应用,基本形成以焚烧发电为主的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酒店、绿色商场等创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鼓励低碳出行。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2025年全区按绿色建筑建设的民用建筑占比达到100%;大力推进北医三院、未来商厦等装配式建筑建设,提高全区装配式建筑比例,2025年底全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达70%;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建设,2025年累计开工建设面积不低于30万平方米。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健全生态环境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党政领导责任体系、企业主体责任体系、社会全民行动体系、市场信用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多元共治,合力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系统,全面推动新改扩建项目排污权交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