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创新驱动,全力激活发展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3-05-23 本文被阅读次数:16182次  【字号: 【打印】 【关闭】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行动”为总抓手,加大创新投入,强化平台建设,优化政策环境,集聚、激活创新资源,使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地、高端人才的集聚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地、大众创业的新高地。

一、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构建成链条的大中小企业集群,抓住重大产业项目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一)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

跟踪服务一批高精尖企业,实施分层分类跟踪服务,促进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完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对标国内外一流企业开展“靶向招商”,引进创新型龙头企业,优先引进汽车整车、海洋高端装备、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粮油加工、康复医药等高端创新型企业,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据主导产业配套需求,强化科技招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创新团队和中小微企业,不断壮大主导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生态。创新资本生态系统,支持境内外创新资源并购重组,加快培育地标型企业,鼓励上市企业通过产业链垂直并购成长为龙头型企业。到2025年,新引进和培育80家产值亿元以上创新型龙头企业。

(二)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

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落实高新技术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开发区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于入库企业实行“一企一策”重点培育。推动更多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壮大为行业标杆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由2020年151家,发展到2025年的160家。

(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围绕产业龙头培育创新团队和中小微企业,不断壮大主导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生态,使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搭建创新型企业服务中心,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引导中信戴卡等大型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组建产业链研究院,支持企业围绕自身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创业创新,“裂变式创业”孵化一批新兴产业企业。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专利信息推送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信息壁垒,通过技术改造、加快孵化等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引导中小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加强自主品牌保护,提升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科技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申报科技小巨人企业,打造具有国内外行业竞争优势的创新生态。

(四)推进军民科技融合深度发展

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加强产业领域统筹,出台军技民用技术目录,加速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推动军民科技双向转移。建立军民融合产业数据库(企业、技术、产品、专家),推动军工和民用科技资源互动共享。加强与军队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建设军民技术融合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平台。以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着力推动航海等军用技术产业化应用,孵化一批军民结合的新兴产业。

二、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建设创新型产业技术研发平台

围绕“321”产业集群,大力吸引智能汽车、精密电子、新材料等领域国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设立高端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鼓励企业自主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动龙头骨干企业自主设立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型研发院所,推动中小企业利用社会资源以众包方式建立轻资产的创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推进京航科技产业园、中兴网信智慧城市北方基地大数据产业园、秦皇岛精密制造产业园等建设。引导支持已经设立专门研发机构的企业创建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扶持同行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推动设立国家级高层次研究机构,打造全产业链网络创新服务平台,支撑服务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研发效率。到2025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90%以上。

(二)推动共性技术协同创新

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聚焦重点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高端重型装备、康复辅具、智慧消防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加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等服务,建立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中心为重要技术支撑的创新网络,带动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鼓励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引导区内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办创新型企业,实现技术共享、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协同创新。依托特色产业园、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引进和建设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公共研发平台,建立开放式创新社交圈和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三)建设新型创业平台

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推广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客实验室等孵化模式,发展众创、众包、众扶等创新模式,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业孵化、人才培训、工业设计、信息网络、知识产权、企业融资等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本地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使用。

(四)加强国内外科技开放合作

以引进外资研发中心、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等为重点,推动开放创新体系建设,打造面向全球的开放合作创新桥头堡。吸引相应国家的科技成果来开发区应用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吸引企业、人才来开发区创新创业发展。支持中信戴卡、方华埃西姆、中德实业、爱迪特等企业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内创新合作和促进科技人文交流。支持企业在境外收购、并购高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海外研发基地。鼓励领军企业在海外设立离岸孵化器、研发机构或技术推广中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和服务拓展东亚市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建设,鼓励发展一批境内外国际创新合作基地,着力将开发区打造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先导区。

三、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

(一)突出“产才融合”发展

围绕“以业聚才、以才兴业”,构筑“一产业领域、一人才规划、一重点工程”的“产才融合”发展格局。高标准引进一批熟悉经济管理、项目运作、产业政策、金融策划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促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有机结合,采取“项目+人才”模式集聚高层次人才,围绕“321”产业链体系,大力引进有重大突破的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顶尖人才团队项目。根据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青年英才集聚计划,努力将园区建设成青年创新创业聚集地。聘请知名专家加入开发区智库,构建全省一流的人才高地。

(二)加快高端人才引进

实行国内外人才成建制的“团队式”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的“雁阵式”引进、国内外人才来去自由的“两栖式”引进、校企合作的“借脑式”引进方式。编制发布重点产业人才图谱,加快引进行业顶尖人才、前沿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对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或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积极探索海内外专家柔性引进机制、定向联系引进机制,鼓励企业在全球建设“人才飞地”。推进落实“港城英才计划”,加快引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等优秀高级技能人才。到2025年底,集聚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30个。

(三)深度推进校地融合发展

依托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学及职业学院优势,深入推进校地融合发展。深化人才合作,引导支持毕业生在开发区创业就业,持续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深化专业人才培训合作,用教育成果支持开发区发展。深化产业合作,聚焦321产业集群,加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车辆工程、自动化、环境管理等优势学科与开发区产业之间的深度对接,为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深化平台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发挥好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等大学科技创新和研发平台的作用,增强创新成果与开发区发展的关联度、在开发区转化的落地率,更好更快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创新人才激励办法

创新人才激励办法,建立多元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全面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对科技创新团队、各类科技人才进行奖励扶持。

(五)优化人才服务机制

完善人才工作推动机制,扎实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合作,加大柔性引才引智力度。深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一窗”办理,优化人才“一网通办”事项,打造人才、企业统一诉求服务平台,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服务体系。探索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加快中高级职称评审速度。

四、打造最优创新发展环境

深化人才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加速集聚,创新要素融通发展,加快形成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创新生态。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形成促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架构,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政策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完善科技管理基础制度,建立创新驱动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改革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发挥“小资金撬动大金融”的杠杆作用。完善创新创业投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符合创新创业需求的金融服务,不断创新股、债、贷、担保、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和工具。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推进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归属管理。建立健全科技计划体系,推动科技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项目管理平台。

(二)搭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推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创业孵化等服务。规范创业港湾管理,搭建专业服务、资源共享、信息发布、创新创业交流等各类平台,帮助区内企业发布项目信息、开展成果对接,促进区内人才、学者、企业之间的交流协作,举办常态化创新创业活动。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制造业检验检测技术机构整合,健全产品和技术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级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三)建设科技创新功能区

依托科技大厦、标准厂房、数谷大厦、数谷翔园和数谷腾园等现有基础条件,重点打造集聚研发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综合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重点引进汽车软件研发、汽车核心部件研发、精密电子研发等团队,带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基础设施一流、服务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核心区。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落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创造提升工程,推动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增长。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激励政策和市场运行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专利导航工程,提升创新质量和效率。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

(五)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每年对创新创业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平台、企业家和科学家等进行奖励,对社会青少年及普通市民的优秀发明创造进行奖励,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的学风和作风,引导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扎实进取。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热情。开展各类科技教育与科普活动,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