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奋发有为,成就干事创业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3-05-23 本文被阅读次数:17052次  【字号: 【打印】 【关闭】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开发区全面转型升级的决胜期,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再造发展优势、奋力赶超跨越的关键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率先发展”的开发区精神,全区上下众志成城,破解了一系列改革创新难题,“三次创业”向纵深开展,321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民生福祉日益增进,谱写了一幅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新画卷。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河北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进、好、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五年来,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经济运行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44.52亿元,占全市的18.6%(2020年占全市17.9%),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比秦皇岛市高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218.50亿元,占全市的1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4073.98亿元,占全市的44.9%;固定资产投资5年平均增长5.8%,比秦皇岛市高2.5个百分点,占全市的19.1%;实际利用外资18.66亿美元,占全市的33.6%,累计进出口总额188.06亿美元,是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2020年底,开发区拥有主营业务年收入2000万以上规模工业企业147家,占全市36.5%;入围河北省“双百强”企业榜单企业10家,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17年,在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考核评价综合排名中位居第28位,是河北省唯一进入30强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2020年,连续9年在河北省开发区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一,先后获得“中国创造力开发区、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最具发展潜力园区、河北省经济发展先进开发区、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开发区、河北省开放发展十佳开发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笃实求新持续优化生产力布局,紧紧围绕重大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粮油食品加工及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发区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措施,“321”产业体系雏形初显,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工装设备生产、外协加工配套到成品的完整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建立了国内少有的集核能、风能、太阳能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聚集区,打造了中国北方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基地,康复辅具产业已具雏形。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显著,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地区首家进入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100强的企业(目前排名58),宏启胜公司实现投资总额和年度营收突破双百亿,拓洋贸易、汉生农业、丰泰自动化启动四板挂牌程序,康泰医学和天秦装备A股创业板成功上市。培育了山船重工、哈电重装、天秦装备、星箭玻璃等军民融合龙头企业19家,主要产品有航空航天专用玻璃、海洋石油工程设备、非晶合金产品等。大力推进重点产业两化融合发展,鼓励惠斯安普、宏岳塑胶、爱迪特等21家工业企业上云,涌现出燕大燕软、中兴网信、燕云数据等一批在软件开发及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2016年获批河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2020 年入围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三)创新驱动快速提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越智能装备等5家国内科研、设计与制造单位协同攻关完成的“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建立了以杨绍卿、钟掘、柳百成等20余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为引领的院士工作站14个,在“大孔径弹药密封包装技术”“高性能轻合金材料成型工艺、生产技术及智能制造”等领域解决了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实施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工程,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全区创新平台65个,高新技术企业1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1118家,占全市的37.2%。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获得专利303件。

(四)开放平台持续推动

狠抓机遇,顺势而为,大力推进开放平台建设,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以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建设为主要抓手,重点加强了E谷创想空间和留创园两个孵化载体建设,入园企业共达146家,其中科研院所12家。瞄准京津产业转移方向,引进了京能热电、威卡威、恒业世纪、北京防威等重大项目。2019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秦皇岛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秦皇岛综合保税区,总规划面积2.04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2020年11月,通过了石家庄海关组织等联合验收组的实地验收。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出台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意见》,筹建加拿大泰瑞斯工业园,累计投入资金2676万美元,完成了园区土地购置、园区规划设计及部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积极号召企业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中信戴卡在美国密歇根州格林维尔市建成了北美戴卡铝车轮工厂,秦冶重工承建了越南和发480万吨榕橘联合钢厂项目。

(五)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深化改革塑造发展新优势,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在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完成内设机构和职能优化调整,构建起功能完备、科学有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机构职能体系。深化乡镇和机构改革,改革后,各乡街全部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和兼职委员制度,构建了职责明确、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开发区治理体系。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制定实施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实施方案》《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实施方案》《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压缩审批时限工作方案》等,建立了领导包联服务、企业服务专班、金融特派员等特色工作机制,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第五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组织了36家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稳步推进教育改革,构建了具有开发区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完善教育督导体制,全面提升教育督导能力。

(六)产城融合逐步加快

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同并进,积极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开发区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划定开发区城镇开发边界面积92.52平方公里,其中集中建设区面积75.73平方公里,弹性发展区面积8.4平方公里,特殊用途区8.39平方公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思路,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西区形成了以秦皇西大街为主轴,以龙海道、天山路等十余条主要道路为副轴的路网系统;东区建成了以北京道、上海道等为主干的路网骨架。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园博园成为城市靓丽新客厅。打造戴河生态景观带,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加快功能性建筑布局,“数谷大厦”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三等奖,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承载能力,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坚持标本兼治、精准施策,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工业污染深度治理,推进“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散煤治理取得重大进展,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提前完成“十三五”总体减排目标。深入实施戴河、小汤河和小潮河综合治理工程,戴河、汤河被评为全省秀美河湖。实施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工程,新建了陕西北路污水处理厂,完成了东海道污水处理厂提升泵站改造工程,将东海道污水纳入龙海道污水处理厂一体处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成功消灭重点河流劣五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取缔了山船重工污水入海排口,近岸海域全部达到一类海水水质。全区地表水水质国省考核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达标率实现3个100%。严格落实“河长制”“湾长制”,建立健全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水环境治理保护体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保证开发区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创新实施了“保洁企业+村委会+村民”相结合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交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分答卷。

(八)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增强了全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稳步增长,“十三五”末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3866家,参保人员20.73万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3475家,参保人员9.4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3846家,参保人员8.7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3338家,参保9.15万人。与“十二五”末比较,企业养老保险新增6.79万人、医疗保险新增2.53 万人、失业保险新增3.4万人、生育保险新增2.67万人。社会保险在基金规模、共济能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医疗水平逐步提高,每千人口医院病床达到1.125张。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4308套,深河片区、郭庄二期、计新庄项目均已竣工,王校庄、刘马坊片区项目有序推进。积极推进“光热+生物质”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43个村14034户。教育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第四小学、第一中学、第四中学等标准化学校建成投用;完成了冬季供暖改造、修建塑胶运动操场、更换多媒体设备等农村办学条件提升工程。

(九)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基础性、根本性建设,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党性心性、忠诚履职尽责的思想自觉和实际行动。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新思想、三员走基层”“千名书记讲党课”等活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五年的实践披荆斩棘、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持之以恒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咬住目标、迎难而上,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考验,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活力加快释放,环境更加宜业宜居,展示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改革活力,为“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高更快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开发区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发展机遇看,需要把握三个大机遇:其一,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重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有利于开发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高端资源引进和对外市场网络布局,对现有产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其二,抓住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有利于开发区依托综合保税区、临港优势等在投资贸易便利化和服务业开放等领域开展更多探索。其三,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从重点突破逐步向全面开花转变,即由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等方面拓展,合作领域更宽、范围更广。开发区正迎来资金、要素、项目密集支持、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的黄金期,“十四五”期间可借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医疗、教育、文体、金融等非首都功能转移,推进京秦创新共同体建设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从风险挑战看,需要应对三大压力:其一,应对外部环境发生巨变的压力。今后五年世界将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重组,国际经贸新格局正在重塑之中,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有待突破,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成长壮大挑战增多。其二,应对国内多重问题叠加压力。“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挑战,开发区必须深刻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企业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其三,应对其他开发区竞争压力。“十三五”时期开发区在GDP总量和GDP增速上低于国家级经开区平均水平,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十四五”期间,开发区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退潮”和结构调整仍将延续,产业链短,新兴产业总营收占比较低。


同时,雄安新区加速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创新资源、优质资本和高层次人才等加快重组,各地在抢抓高端要素外溢等方面竞争日益激烈。

从发展短板看,需要破解四大问题:其一,创新浓度偏低。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开发区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等创新资源亟需进一步集聚和提升,工业产业结构仍然以中低端产业为主,工业企业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技术。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其二,要素瓶颈制约明显。


开发区资源能源贫乏,以中信戴卡为主的制造企业原材料主要依靠国外与省外调入,生产成本较高。空间资源日趋紧缺,存量土地盘活成本高企,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高端项目和人才招引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强。其三,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开发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高,且上升缓慢,需要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层次。在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和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上,仍需加快改革步伐,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其四,公共服务有待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有待增加,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尚未补齐,生活配套体系还需完善,核心功能区辐射能级仍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