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扩大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3-05-23 本文被阅读次数:16429次  【字号: 【打印】 【关闭】 

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更加全面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联合北京、雄安新区共同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康复辅具等优势产业研发中心和供应链组织中心。积极引入京津冀金融机构、研发中心、区域结算中心、区域营销中心等经济项目及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入驻。加强与北京、雄安新区政务服务领域对接与合作,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更加自由便利,打造成为北京高端要素和雄安新区高端制造外溢的首选地。

(二)全面深化产业科创合作

及时跟踪京津冀产业转移动态,以产业招商为主要方向,加快承接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功能和定位的京津地区领先产业。优先承接高端重型装备及智能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粮油食品精深加工等京津转移产业,打造协同京津、链条互补的特色产业集群。鼓励本地创新型企业主动链接中科院、北京中关村、赛迪研究院等北京及外部高端平台,聚焦“产业体系,开展项目合作、技术引进、产业协同和科技创新,积极打造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环境,推进重大项目及科技成果落地。

(三)加强区域公共服务合作

主动承接北京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疏解,深化与北医三院、京内知名高校等机构的战略性合作。加快融入京津冀“一网通办”,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推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政务云等与秦皇岛市各区县互联互通。

(四)主动服务市域统筹发展

加强市域全方位合作。探索发展市场化新机制、新模式,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加强与秦皇岛市其他区县合作,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创新链上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与山海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储粮海港粮食储备基地、中关村生命园昌黎科创基地、北戴河大数据存储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等园区合作。

二、推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

对标国内中上游综合保税区发展理念和举措,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支持综合保税区与开发区、港口联动发展,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果,努力成为秦皇岛地区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在冀辽乃至京津区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到“十四五”末期,跻身国内综合保税区中游乃至更好位次。

(一)提升保税区业务范围和水平

建设中信戴卡、耀华集团等企业的大型综合物流基地和核心企业物流分拨中心、质量检验中心;打造综合性冷链物流枢纽基地;s积极发展粮油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提升加工制造业科技含量,推动物流分拨、冷链物流、加工制造提质扩容。加强电子商务主体引进,打造电商企业总部基地;积极引导康泰医学、天秦装备等高科技含量企业在综保区设立研发设计中心;鼓励山船、哈电通用燃气轮机等企业将保税维修业务前移至综合保税区;依托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开展高附加值的进口医疗保健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推动跨境电商、研发设计、保税维修、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落地发展。

(二)完善软硬环境建设

硬环境上,对标国内中上游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标准,打破单纯依靠财政投资的传统思维,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高质量规划建设展示中心、仓储、标准厂房、道路等基础设施,做到功能完备、布局科学、供应充足、适度超前,全要素满足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需求。软环境上,对接上位政策资源,结合秦皇岛开发区、综保区实际,建立完善财政、金融、信保等支持政策体系,不断深化通关便利化、通关环节减税降费等改革。积极推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货物分类监管、跨境电商出口等海关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专栏7 综合保税区重点项目

综合保税区配套工程项目。

(三)改革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小管委+大公司”两位一体、各负其责、协调互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大做强秦开综保园区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全面承担起综保区园区开发、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综合服务等职能,实现良性运转、滚动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实现上市。

三、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推动外贸结构升级

实施对外贸易多元化战略,提升一般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深化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欧、中亚、南亚、西亚等新兴市场。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和中小外贸企业孵化工程,加快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功能。强化出口主体培育,深入推进外贸骨干企业龙头工程、成长企业壮大工程,推动外贸企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提质增效,建立梯次出口企业培育体系。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精密电子、汽车零部件、康复辅具、食品加工等出口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大力推进宏启胜、中信戴卡、威卡威、康泰医学、金海食品等现代制造业、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支持区内企业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科技驱动外贸数字化,打造数字化商业基础设施和操作系统,面向垂直细分领域市场,提供满足用户精准的产品服务,推动外贸结构转型升级。

(二)推动制造业海外发展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赴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支持汽车及零部件、机械、信息产业、粮油食品、康复医疗等产业到加拿大、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合作设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区域总部。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加工组装基地、国际营销网络和全球维修体系。高标准推进加拿大BC省泰瑞斯工业园招商,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打造投资兴业平台和发展基地。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体系,增强企业“走出去”所需的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化专业服务功能。

(三)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实施外资提质增效工程,聚焦321产业集群,推动外商投资企业新设和增资比重。推动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区域总部,支持更多结算、研发、物流、销售类功能性总部在开发区落地。争取引入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目录全球服务商。推动外商投资向合资经营、投资并购、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等多元化领域转变。用足用好财政支持政策,结合321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探索制定《外商投资企业新设和增资奖励实施细则》。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确保内外资企业竞争中性,探索建立劳工权益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建立重大外资项目“直通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