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筑牢跨越发展坚实基础
发布时间:2016-06-08 本文被阅读次数:14238次  【字号: 【打印】 【关闭】 

一、“十二五”成就与基础

“十二五”时期,秦皇岛开发区战胜国内外经济发展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负重奋进,逆势而上,坚持实施“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驱动、改革先行先试、绿色低碳支撑、宜居靓化新城、社会和谐稳定”六大战略。着力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建设水准、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一轮跨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开放层次显著提升。2015年,秦皇岛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265亿元,财政收入42亿元,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4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3亿元。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十二五”期间,开发区主动针对区域发展目标和主导产业特征,把握国际资本流动规律,坚持产业链条招商和优质服务招商,以重大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发展,项目入驻保持良好势头。到“十二五”末,开发区引进资项目投资总额达到8.87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553亿元。中信戴卡产业园、中兴网信智慧城市、联彩储油及交易中心、金光伏薄膜太阳能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关联效应好的项目落地。开发区在北美设立的加拿大泰瑞斯工业园也已启动。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升,对外开放进一步呈现出投资大、结构优、国别多、效益好的新格局。

产业结构转型顺利,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十二五”时期,开发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压减传统产业规模和限期搬迁改造等方式加快“腾笼换鸟”的步伐,推动技术先进的产业增量置换高耗能、污染重、技术工艺落后的传统产业存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装备制造业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粮油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石油化工产品加工及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产能持续缩减虽然牺牲了一定的发展速度,但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的预期目标,为“十三五”全面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年来,园区载体建设强势推进,空间结构布局日益优化,形成了数据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生物医药园、现代物流园和综合功能区等一批产业明晰、分工协调的专题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和平台功能完善得到深入推进。

高新产业发力支撑,借力协同引领示范。“十二五”以来,开发区以激活、扶持创新主体为核心,不断提升、壮大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有力地支撑了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稳定增长。“十二五”期末,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91.7亿元,销售收入412.3亿元,利税22.9亿元,利润15.2亿元,分别占全区的60%、61%、71%和87%,其比重较五年前实现大幅跃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指标首次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占比超过了50%。通过省科技厅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395家,占全市总量的38%,24家企业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企业,占全市总量的41%。一批以“科技小巨人”为代表的优秀创新企业已成为带动全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头羊”,成为推动开发区跨越发展的主力军。按照“主动融入、全面对接、互补双赢”的思路,秦皇岛开发区强化与京津地区的对接合作,积极吸引京津优质资源、高端项目、领军人才进区落户,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相继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了北大(秦皇岛)科技产业园,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合作共建了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与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合作建成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陆续引进了卢秉恒、谭天伟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约20名,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末,全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跃上新台阶,北岛博智、E谷空间等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成为全市科技工作新亮点。

平台建设扩展提升,打造宜居靓化新城。以新区开发、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为契机,扎实推进大拆迁、大改造、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再上新台阶。在接收原抚宁县55平方公里新划入区域的基础上,高起点规划建设,稳步推进扩区开发。完成填海造地工程,新增项目建设用地1500亩。铁路扩能改造全线竣工,年运输能力1000万吨,为临港装备制造业发展在承载平台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高质量完成数谷大厦及配套广场建设,并荣获“鲁班奖”。数谷翔园竣工,一批数据产业类企业和院校相关研发、转化机构入驻。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扩展,新建天池路、西湖路、龙海道、黄海道等重点道路,完成实施长江道及该道路与外环路交叉口、峨眉山路综合改造及亮化等工程,实现了新兴产业发展平台的升级提档。通过实施深河环境改造等一批环境建设精品工程,为秦皇岛市区西部增添了一条绿色生态化园林水景长廊,被列为北戴河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样板工程,并荣获“2013-2014年度河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顺利实施了秦皇西大街环境改造、龙海道景观提升、北京道环境建设、展园三期环境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大幅提升了全区环境品位。坚持环保先行,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较好地完成了污染减排和水资源保护各项目标任务,空气质量和地表水质环境持续改善,连续多年通过ISO14000国家环保示范区标准的考核验收。

社会事业协同并进,民生和谐文化繁荣。制定出台了“十二五”民生工程计划,安排五年内投资62亿元,实施公共服务、文化建设、校舍建设、拆迁安置等七大类项工程,民生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管委拨付专项财政资金1.12亿元,按政策一次性向前缴纳15年费用,为3241名符合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中村失地人员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按照失地人员个人缴纳30%、财政补贴70%的缴费办法,将区内适龄失地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人员全覆盖、城镇困难人口应保尽保。继续发挥“双创”统领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年均投入各类涉农补贴、奖励一亿元以上,失地农民年均纯收入超过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大力促进就业,认真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实施就业 “一条龙”服务,实施职业培训、就地培训、创业培训,帮助失地农民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构建了党建、服务、稳定“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推行网格管理搭载离案模式的新型工作法。民政事业支出占全区社会事业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覆盖城乡的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出台《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边缘家庭定期定量救助、医疗救助与救助对象家庭状况及个人负担比例挂钩、临时救助机制、社会救助管理四级工作网络建设,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狠抓教育质量,全区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燕大附中高考上线率超过90%;完成了一中、二中、燕大附中校舍安全加固任务;新建开发区第三小学、第六小学和第三中学,推进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医疗卫生工作取得进步,区内新医院、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站的建设加紧推进,村级卫生室建设实现全覆盖;持续提升医疗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为居民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建档率超过98%;建立食品安全联席会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未发生较大食品安全事故。文化建设欣欣向荣,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区首部文化发展专项规划,推动文化建设步入了科学化、持续化、规范化的轨道。投入专项资金完善文体设施,兴建乡镇(街道)综合这文化站,为社区配备活动设施,在农村建设书屋和综合文体广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便利化。组建开发区艺术团,培育文化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团体,精心举办艺术节、“文化月” 、运动会等大型系列活动,为全区机关、企业、农村社区奉献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彩色周末、社区文化联谊会、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全区各层面的文体竞赛、开发区人游开发区等活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通过补钙、铸魂、聚力、固本“四剂良方”,着力构建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全区上下倡导“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良好作风,营造“报党恩、讲奉献、重善行”浓厚氛围,对于各级干部激发干事创业精神和全区员工凝聚正能量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投资服务完善提升,行政改革探索推进。继续推行并完善“一站式”、“全方位”和“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强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和“电子政务”工程,推行网上审批,使审批工作达到快速、准确、高效。推进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行政审批局,将全区137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审批服务大厅,对工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实行并联审批;将管委直属11个审批部门的74个行政许可事项划转到行政审批局,8个市垂管部门的63个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进驻行政审批大厅;审批印章由28枚消减为1枚,审批时限大幅缩减,真正实现了企业设立一个窗口全受理,一枚印章管审批。探索试行全员聘任制及新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推进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统筹综合政策导向、市场机制、效率保障和经费节约等各方面的要求,稳步推进公车制度改革。

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秦皇岛开发区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成就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障碍,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新形势下衍生出的新问题都制约着开发区未来快速健康发展。一是产业置换和结构转型时期,特别是“十二五”后三年经济增速下滑明显,GDP、财政收入等指标的增长乏力所带来的发展压力加大。二是产业结构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工业结构转型取得突出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但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短板”仍然存在。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以商贸、餐饮等传统消费性服务业为主,而生产性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产业动力结构“失衡”导致稳增长难度加大。“十二五”时期,在传统一般加工制造工业压减转型逐步下行的同时,电子信息、大数据、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发挥了支撑经济增长的“半边天”作用,但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大型龙头项目却受宏观环境影响未能充分发力,导致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引擎“失速”。四是产城融合有待加强,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功能仍需提升,现代化、国际化的服务设施和富有特色和品牌效应的商业设施相对缺乏,与符合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宜业宜居新城尚有一定差距。五是体制机制改革有待突破,以民营资本为特色的投融资体系尚未成型,人才引进与任用等机制改革有待突破,需要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深化推进实质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