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节又要如期而至。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预售活动和打折促销计划。消费者在享受优惠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明辨真假。向广大消费者作出如下消费提示:
一是警惕预售陷阱
预售是指在产品还没正式进入市场前进行的销售行为。正规的预售既能让消费者享受更大的优惠,又能让商家合理安排产能和物流,是一种双赢机制。
但极少数不良商家会钻预售的空子,利用虚假发货、无限期延迟发货、货不对版的方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要学会事前取证,留心具体的发货时间,通过平台提供的沟通渠道与商家客服进行交流。
二是倡导理性消费
双十一购物节很多商品主打“全年最低价”,很多消费者会选择在此期间囤积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某些不良电商主播也会诱导消费者过多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产品。
但食品、药品以及某些特殊商品都有保质期,盲目囤货不仅会造成消费者的经济损失,也与目前社会风尚提倡的节俭文明背道而驰。
三是明辨虚假宣传
因为我国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商品种类数量非常庞大,各类电商良莠不齐,容易引发虚假宣传的问题。消费者切忌被包装精美的各类宣传图片和话术冲昏了头脑,要学会货比三家、多看评论、仔细辨别。
如发现明显的虚假宣传情况,消费者可以向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四是注意产品质量
网购的商品因为不能现场查看,较容易出现消费者收货后和预期的产品质量不对版的问题。消费者在购买涉及到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观察是否有厂名厂址、合格证、3C认证标识等。
如遇到网购产品质量不满意的情况,依据法律规定,消费者可以选择无理由退货避免损失。
五是小心价格欺诈
我国法律法规对开展限时减价、折价等价格促销活动,都有明确的标明要求和价格基准规定。如果商家为了参加促销活动选择提前涨价却无成交记录则可能构成价格违法行为。
消费者可以利用价格比较类软件查询历史成交价,避免落入商家所谓的“降价陷阱”。
如果遇到消费纠纷,消费者可以通过12315热线、12345市民热线、各地消费者协会、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电话等渠道进行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