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育“高”催“新”正当时

发布单位: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4-11-11 本文被阅读次数:5617次  【字号: 【打印】 【关闭】 

(记者:吴宇珈)近年来,开发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做好创新文章,先后出台《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2项政策文件,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技术、新要素”,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跃升。

助力企业科创,提振创新发展新动能。

育高催新,赋能增效。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趋势下,培育具有高创新能力的成长型企业主体至关重要,关系到整体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态。开发区始终坚持实施科技企业梯队培育工程,着力构建创新型企业成长矩阵,提振企业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

在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秦皇岛市惠斯安普医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体验中心,客户正在体验公司采用仿生脉冲磁共振原理,模拟入眠过程中脑电规律,自主研发的睡眠健康功能医学创新技术设备SMIS脉冲磁睡眠治疗机。该产品于2023年10月取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为公司向睡眠健康管理领域进军迈出坚实一步。“作为一个技术创新型企业,就好比一个苦行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在我们科技创新、产品研发、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开发区各部门在政策、资源上都给予我们适当的倾斜,更好地支持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公司功能医学研究院院长宁迎波介绍。

开发区坚持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作,根据区内企业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对企业进行梯度培育和差异扶持。突出培育“参天大树”,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厚植“茂密森林”,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和遴选储备工作,加快孵化科技型企业,全面提升科小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为培育高企提供有力的后备支撑。截至2023年底,开发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92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22家。今年截至8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2.59亿元,实现利润24.51亿元。

强化校企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垒基筑台,合作联动。开发区着眼各类创新平台的打造和提升,深耕校地校企合作,加强技术对接与转化,使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滨沅国科(秦皇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入驻燕大科技园(开发区)的首批企业之一,依托于燕山大学强大的科研支撑,主要研发生产港口全流程智能管控自动化设备,先后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我们2021年来到开发区后,各部门在租金减免、高企申报、上市辅导等很多方面都给予了实实在在支持。目前正加快上市融资步伐,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智慧港口建设。”公司董事长李海滨说,滨沅国科的做强做大是燕大科技园在开发区建设发展的缩影。开发区与燕山大学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不断强化对燕山大学科技园在发展空间、企业孵化、成果转化、项目审批、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力度,截至目前,共有20家团队入驻开发区园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开发区持续加强与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校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高校合作,与河北工业大学共建“河北工业大学秦皇岛开发区技术转移分中心”,为校企搭建优质合作平台。着力推动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重点合作单位等创新平台。2023年,哈电重装和天大环保的“河北省院士合作重点单位”获批、远科节能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首创思泰意达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宏启胜等7家企业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全区产业创新平台矩阵,增强科技创新平台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

对接京津,承接优质创新资源要素。

外引内联,协同并举。开发区充分发挥区位、环境、产业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优质资源,引进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高端智力要素,全力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

秦皇岛中关村e谷创想空间的秦皇岛玥朋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年从北京落户到开发区的企业,不久前该公司北京研发中心研发的立体车库分布式控制系统在秦皇岛工厂投产。“我们把研发放在北京,那里有更好的智力资源;把生产推广放在秦皇岛,这里有更大的生产空间。”该公司总经理周永军说。在秦皇岛中关村e谷创想空间,从北京来秦投资创业的公司就有10余家。

为促进更多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高水平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开发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创新孵化服务团队,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关键、重大技术成果在开发区实现产业化转化,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依托现有国家级开发区招牌,强化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管理等核心要素配套转移,持续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路径。“我们发挥区位、成本优势,探索‘北京研发+秦皇岛制造’合作模式,引进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等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全链条孵化体系,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开发区科技创新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伟忠说。

优化服务理念,营造创新发展新生态。

木茂鸟集,生态营造。开发区坚持全方位、多角度为科技型企业服务、为创新发展服务的理念,在完善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发力,既培养企业主体自身发达的“根系”,又强化外界“土壤、阳光、雨露”的滋养。

开发区进一步完善区级科技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扶持力度。制定了创业港湾管理办法,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给予正向激励,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共向近百家企业兑付各级各类奖补资金1970余万元;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级成果转化、重大研发计划、揭榜挂帅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23年共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1个,获得资金710万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5个,获得资金153万元。

开发区坚持送服务上门,强化科技政策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多场景举办各类惠企政策培训宣讲和座谈会,组织开展“孵化载体银企对接会”、政银企知识产权“入园惠企”、科技成果对接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专题辅导等一系列活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融资支持,助力企业获得更多创新资源。积极推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工作,努力提升科技特派团助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作用。特派团选派以来,共帮助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9项、收集关键核心技术难题23项,转化技术成果6项。

开发区以创新发展环境“新生态”构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今年我们将全力攻坚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积极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区域创新平台梯队,重点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让开发区真正成为创新企业集聚的‘产业森林’、宜商宜业的美好家园。”张伟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