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经开区:滩涂变高端制造业的辉煌历程
滩涂变高端制造业的辉煌历程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昔日的滩涂之地,如今已崛起为高端制造业的璀璨星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该区不断探索、进取,夯实了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并逐渐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产业发展的高地。一探究竟其蓬勃发展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1985年,秦皇岛经开区成立仅两年后,便迎来了首家中外合资企业——邦迪管路系统(秦皇岛)有限公司的注册。到了1992年,该区再次迎来重要里程碑,秦皇岛恩彼碧轴承有限公司作为区内首家外商独资企业成功落地。这两家外资企业的入驻,不仅标志着秦皇岛经开区对外开放的新篇章,更推动了区内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如今,邦迪管路系统已发展成为母公司最大的制管工厂,而秦皇岛恩彼碧轴承有限公司也跻身行业中为数不多的轴承与轴承座生产一体化的基地之列。
2022年,恩彼碧公司已经投资900万元更新了轴承磨削生产线,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磨圈技术水平,进而生产出更高精度的轴承产品。近年来,公司不仅在设备更新上持续投入,还逐步完善了包材库和技术楼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基础。
上中勇二透露,如今恩彼碧公司的零部件采购已基本实现本土化,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能在短短一周内备齐所需零部件,这得益于中国完备的供应链体系,让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深耕充满信心。
同时,秦皇岛经开区愈发开放便利的贸易环境也进一步坚定了企业加码中国市场的决心。目前,恩彼碧公司的产品有90%以上都出口到海外市场。为此,母公司在秦皇岛综保区建立了海外仓,使得产品能够更快速地完成出口退税和资金周转。
对于邦迪管路公司而言,其自2000年起转型生产汽车刹车管和燃油管,这一转变成为了公司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如今,他们的飞锯下料生产线以每分钟100米的速度高效运行,确保了刹车管的高精度切割。从最初的传统制管生产线到引进德国连续制管生产线,邦迪管路公司的盈利水平、工艺技术以及产能和品类数量都已跻身全球前列。
李国成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推动了邦迪管路公司的销售额持续攀升,他们已成为奔驰、宝马、通用、长城等知名汽车厂商的主要供货商。国内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共同助力秦皇岛经开区加速发展开放型经济。目前,该区内外资、外贸企业分别达到107家和232家。
车间内,熔炼、热处理、机械加工、涂装等工序环环相扣,高效运转;生产线上,机器人忙碌不停,轻松搬动闪亮的铝车轮;流水线上,铝车轮有序接受X光无损探伤智能识别系统的严格体检,任何“内伤”都难逃其法眼。在11月11日这一天,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铝车轮六号工厂的生产场景忙碌而有序,却几乎不见工人的身影。
这里正是全球铝车轮行业首家“灯塔工厂”,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顶尖水平。中信戴卡,作为秦皇岛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佼佼者,是全球最大的铝车轮及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其2023年铝车轮产量已突破1亿只。
那么,在这庞大的生产规模下,工人们都去哪里了呢?原来,他们主要集中在研发部门。公司技术管理中心主任李世德介绍,中信戴卡在国内及北美、德国、摩洛哥、日本等地设立了7个研发基地,拥有超过1700名研发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地开展全球协同研发。
此外,公司还建立了三大研究院和多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与燕山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构建起创新生态资源圈。中信戴卡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000余项,形成了材料研究、产品结构优化、生产工艺“三位一体”的轻量化研发体系,实现了从造型理念到批量生产的无缝转换。
今年2月,公司更是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一体化压铸”全流程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将98个汽车零部件合而为一,一次性完成生产加工,减重效果显著,同时提升扭转刚度。目前,已有十余款应用该技术的产品正在同步开发中。
李世德表示:“轻量化、集成化、绿色化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继续通过科技研发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助力产业发展。”在秦皇岛经开区,像中信戴卡这样的创新驱动发展企业不胜枚举。该区以企业为主体,强化创新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秦皇岛经开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193家,同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也增至291家。今年前九个月,全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共创造了598.12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并取得了51.66亿元的利润,这两项数据在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中的占比分别高达65.73%和77.66%。
11月16日,秦皇岛经开区东区的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码头,一场特殊的装船仪式正在进行。两台重达数百吨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在这里被天车从生产制造二厂房缓缓吊起,并平稳地装上船只,即将启程运往陆丰核电站。
蒸汽发生器,作为核电装备系统中的核心设备,承担着将核反应堆的热量转化为300至600摄氏度过热蒸汽的重要任务,进而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被业界誉为“核电之肺”。其制造过程中,将一个个巨大且沉重的锻件精准焊接起来,便是打造这一大国重器的关键所在。
一位经验丰富的焊工正在对蒸汽发生器的水室封头和下部组件进行精细焊接。水室封头形状如同一个大铁碗,其“碗口”直径达到4.48米,外侧火焰熊熊,而焊工则在超过17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进行手工焊接。
哈电重装副总经理张建磊介绍道,这个焊缝的外坡口宽度近300毫米,相当于要把两面“墙”用上千根焊条连接起来,同时还要确保无裂纹、无气孔、无未熔合等缺陷。如此严苛的焊接要求,无疑对加工精度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哈电重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85%以上的机械加工外包服务本地化。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喷砂、热处理等共享服务,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产业链的发展。
张建磊自豪地表示:“秦皇岛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其重工业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回顾哈电重装的发展历程,从一片滩涂上的简易厂房,到如今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秦皇岛经开区东区的这片土地上,已然崛起了一个重工业的传奇。
20多年来,秦皇岛经开区见证了众多新工厂的崛起,如秦冶重工、中油宝世顺、耀华玻璃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在此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