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经开区:以“四个聚焦”推动“四链融合”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发布单位:招商投资促进局发布时间:2025-03-04 本文被阅读次数:3058次  【字号: 【打印】 【关闭】 

2024年以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规划定位,统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创新主体壮大,全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多样创新业态模式,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1—9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8.12亿元,实现利润51.66亿元。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加强科技产业支撑

  实施梯度培育行动。根据科技企业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筛选符合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逐步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全链条。

  2024年以来,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目前,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2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22家,分别占秦皇岛市的45.41%和32.03%。中信戴卡、哈电重装、泰和安3家企业被评为河北省科技领军企业,占秦皇岛市总量的75%。

  实施创新引领工程。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功能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制定创业港湾管理办法,开展创业港湾补助奖励评审工作,完成第八批共12个项目准入审查,全面提升创业港湾和孵化载体建设能级。目前,全区经国家、省、市各级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共1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分别为秦皇岛北岛博智科技孵化器、恒诚·知谷孵化器、e谷创想空间。实施金融扶持计划。组织科技企业参加惠企政策培训暨银企对接会,邀请金融机构介绍融资信贷产品,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搭建银企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累计已帮助22家企业融资授信1.04亿元。同时,鼓励和支持道天科技、燕大滨沅、云立方等30多个项目积极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组织区内8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科技再贷款”,全力争取各类扶持资金。目前,已向区内企业拨付研发后补助等各类科技扶持资金近500万元。

  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科技产业发展

  加强企业成果培育和转化。以申报科技计划、科技奖项为推手,结合全区成果转化需求、产业基础、人才资源等实际,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1公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已组织云立方科技等公司申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向河北省科技厅提名宝世顺等6家企业的项目参加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

  深化京津协同创新和协作。强化京津科技交流合作,邀请北京国杰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专家组到开发区就科技合作工作进行调研,深入康泰医学、中秦渤海轮毂、恒热集团、镁铝合金等企业,提供技术升级、产品研发等方面咨询服务,并达成合作意向8项。同时,依托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建设工业医院,并获评第一批河北省“工业医院”。积极引进中信集团有色金属研究院、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研发转化项目,加快推动“京津研发、秦皇岛转化”。

  促进校地企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北京专家河北行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秦皇岛专场对接座谈会”活动,邀请北京知名高校的12位专家,深入天业通联等9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座谈,已达成8项合作意向。此外,深入推进与燕山大学校地合作,筛选20个项目入驻燕山大学科技园,举办燕山大学科技成果和专利发布会,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聚焦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产业提质

  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激励企业建立多种类型的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重点合作单位等创新平台,并聘请河北省评委专家库的专家提前辅导,采用模拟预评审的方式,为申报企业进行辅导、把关、预审。已组织宏启胜等5家企业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礼鼎半导体科技等7家企业申报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泰和安科技等5家企业成功申报2024年度河北省科技专家企业工作站。目前,全区有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2家,市级各类创新平台77家。

  积极打造人才载体创新平台。积极打造“京津研发+开发区转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引进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天津大学秦皇岛环保研究院等研究院所,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个,引进硕士以上学历人才40人。目前,共有省级院士重点合作单位3个,常年服务开发区的特邀院士5名,开展技术合作10余项。同时,为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出台《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公寓租赁管理办法(试行)》,适用于开发区内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各类在秦皇岛市海港区、山海关区、开发区无住房人才周转使用,为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人才引进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筛选培育优质创新资源。围绕传统产业焕新和新兴产业壮大,积极筛选优质创新资源入库,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跟踪服务和重点培养。目前,已将爱迪特、哈电重装、泰和安等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纳入精准培育名单,并为其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对恒业世纪、雷发智能等9家企业征集技术需求、对接技术供给,加快推进开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与河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合作,通过组织专家参观企业生产现场,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水平现状,与企业相关负责人交流沟通技术问题等方式,指导天业通联和优益重工等企业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开发区产业创新能力。

  聚焦创新业态发展增强科技产业能力

  拓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先进算力创新应用场景项目,泰和安科技等5家“算力+”场景和数据工作试点企业入选河北省“2024年第一批创新应用场景清单”并在中关村论坛发布,充分展示河北在算力领域的创新能力,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组织中信戴卡、河北数微、滨沅国科等8家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数据工作试点的申报。此举旨在通过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实施“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行动。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创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4年以来,成功举办2024年秦皇岛开发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暨中国“数据要素×”大赛河北省分赛秦皇岛赛区决赛,参加决赛的23支队伍覆盖智能制造、康养、教育、交通等多个应用场景,达到了汇聚人工智能最新创新成果、实现应用场景示范、挖掘培育创新力量的目的。

  开展数据归集共享攻坚行动。开展信息系统普查,摸清全区信息系统底单。建立首席数据官负责、联络员对接机制。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方案》,组织区内32个机关部门和直属企业参加数据归集共享攻坚行动集中办公,对全区数据进行归集共享,激发数据要素潜能。目前,全区已完成32个单位、102个单位账号、204个个人用户创建,录入职责目录1111条、系统目录237个(其中自建系统目录4个),复用垂管系统数据目录83个、自建系统数据目录7个,文件类数据目录101个,积极推动了开发区数字化政府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